【这才是编程之美!15种排序算法可视化展示】
【这才是编程之美!15种排序算法可视化展示】展示来自德国Karlsruher理工学院博士生Timo Bingmann的“The Sound of Sorting”项目,6分钟的视频用图形变换的可视化方法展示15种排序算法处理随机整数。
1、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每一次从待排序的数据元素中选出最小(或最大)的一个元素,存放在序列的起始位置,直到全部待排序的数据元素排完。 选择排序是不稳定的排序方法(比如序列[5, 5, 3]第一次就将第一个[5]与[3]交换,导致第一个5挪动到第二个5后面)。
2、插入排序
有一个已经有序的数据序列,要求在这个已经排好的数据序列中插入一个数,但要求插入后此数据序列仍然有序,这个时候就要用到一种新的排序方法--插入排序法,插入排序的基本操作就是将一个数据插入到已经排好序的有序数据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个数加一的有序数据,算法适用于少量数据的排序,时间复杂度为O(n^2)。是稳定的排序方法。插入算法把要排序的数组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了这个数组的所有元素,但将最后一个元素除外(让数组多一个空间才有插入的位置),而第二部分就只包含这一个元素(即待插入元素)。在第一部分排序完成后,再将这个最后元素插入到已排好序的第一部分中。
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是:每步将一个待排序的纪录,按其关键码值的大小插入前面已经排序的文件中适当位置上,直到全部插入完为止。
3、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Quicksort)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
快速排序由C. A. R. Hoare在1962年提出。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外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此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序列。
4、归并排序
归并排序是建立在归并操作上的一种有效的排序算法,该算法是采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将已有序的子序列合并,得到完全有序的序列;即先使每个子序列有序,再使子序列段间有序。若将两个有序表合并成一个有序表,称为二路归并。
归并过程为:比较a[i]和a[j]的大小,若a[i]≤a[j],则将第一个有序表中的元素a[i]复制到r[k]中,并令i和k分别加上1;否则将第二个有序表中的元素a[j]复制到r[k]中,并令j和k分别加上1,如此循环下去,直到其中一个有序表取完,然后再将另一个有序表中剩余的元素复制到r中从下标k到下标t的单元。归并排序的算法我们通常用递归实现,先把待排序区间[s,t]以中点二分,接着把左边子区间排序,再把右边子区间排序,最后把左区间和右区间用一次归并操作合并成有序的区间[s,t]。
5、堆排序
堆排序(Heapsort)是指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所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堆是一个近似完全二叉树的结构,并同时满足堆性质:即子结点的键值或索引总是小于(或者大于)它的父节点。
6、基数排序(LSD)
基数排序(radix sort)属于"分配式排序"(distribution sort),又称"桶子法"(bucket sort)或bin sort,顾名思义,它是透过键值的部份资讯,将要排序的元素分配至某些"桶"中,藉以达到排序的作用,基数排序法是属于稳定性的排序,其时间复杂度为O (nlog(r)m),其中r为所采取的基数,而m为堆数,在某些时候,基数排序法的效率高于其它的稳定性排序法。
7、基数排序(MSD)
基数排序(radix sort)属于"分配式排序"(distribution sort),又称"桶子法"(bucket sort)或bin sort,顾名思义,它是透过键值的部份资讯,将要排序的元素分配至某些"桶"中,藉以达到排序的作用,基数排序法是属于稳定性的排序,其时间复杂度为O (nlog(r)m),其中r为所采取的基数,而m为堆数,在某些时候,基数排序法的效率高于其它的稳定性排序法。
8、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Quicksort)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
快速排序由C. A. R. Hoare在1962年提出。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外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此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序列。
9、稳定排序
待排序的记录序列中可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关键字相等的记录。排序前的序列中Ri领先于Rj(即i<j).若在排序后的序列中Ri仍然领先于Rj,则称所用的方法是稳定的。
10、希尔排序
希尔排序(Shell Sort)是插入排序的一种。是针对直接插入排序算法的改进。该方法又称缩小增量排序,因DL.Shell于1959年提出而得名。
11、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Bubble Sort,台湾译为:泡沫排序或气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
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大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故名。
12、鸡尾酒排序
鸡尾酒排序也就是定向冒泡排序, 鸡尾酒搅拌排序, 搅拌排序 (也可以视作选择排序的一种变形), 涟漪排序, 来回排序 or 快乐小时排序, 是冒泡排序的一种变形。此演算法与冒泡排序的不同处在于排序时是以双向在序列中进行排序。
13、地精排序
地精排序是最简单的排序算法,它只用一重循环就可以实现。它也像冒泡排序一样,相邻元素之间两两进行比较,如果这两个元素逆序,则交换。与冒泡排序不同的是,它如果遇到交换操作时,变为向前冒泡,直至不发生交换操作位置。相当于做了一个插入操作,将比较小的数插入到前面的有序序列中合适的位置。所以,地精排序可以说是冒泡排序和直接插入排序的综合。
其排序过程如下:循环变量i初值为0。进入循环,当i为0时什么也不做,直接i++。当i不为0时,比较下标为i和i-1的数值,如果正序,则i++,如果逆序,则交换并i–。一直循环到i到最后一个元素为止。
14、双调排序
双调排序(bitonic sort)属于排序网络(Sorting Network)的一种。相较于传统的排序算法,排序网络真正的研究价值在于,假如有机器可以同时处理多个比较器,排序的速度将大幅度提高。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可以并行计算的排序算法。
15、Bogo排序
Bogo排序(Bogo-sort),又被称为猴子排序,是一种恶搞排序算法,其算法就是坑爹的将元素随机打乱,然后紧紧检查其是否符合排列顺序,若否,则继续进行随机打乱,继续检查结果,直到符合排列顺序。 Bogo排序的最坏时间复杂度为 O(∞),一辈子也不能输出排序结果,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n!)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程序喵 » 【编程之美】15种排序算法可视化视频展示和简介